大疆創新(DJI)在無人機產業的龍頭地位已毋庸致疑,創始人汪滔一直醉心研發,業務的營運及拓展交交付去年 8 月上任的總裁羅鎮華掌舵。羅近日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指,正專注提高物流效率及解決產能危機。
認識 DJI 因其年終獎太豪氣
羅鎮華 2015 年出任 DJI 運營副總裁,領軍採購、生產及物流部門;至去年8月,他升任公司總裁,掌管業務運營及拓展。在加入 DJI 之前,他曾任職蘋果、西門子、富士康電信等大企業;直至 2012 年年底,他從媒體報道聽到 DJI 年終獎為小轎車。
他日前接受《鳳凰網科技》訪問時,當時在佛山富士康工作的他沒怎麼聽過 DJI ,但認為其年終獎太豪氣了。2015 年初,他經朋友引薦認識汪滔,思考兩三個月後決定加入 DJI,一舒之前一直做代工被嫌而憋著的一口氣。
讓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市場
羅鎮華指出,DJI 的部門架構偏向功能性,各自垂直發展,故是時候把它們串聯起來,迎合公司發展。加入 DJI 後,他從運營端入手,進而專注橫向打通四主幹:研發設計、採購、製造及市場銷售,包括研發也要考慮採購渠道的穩定性、量產的便利性等,再縱向打通物流,也就是這位新任總裁致力改良的一環。
加入 DJI 第二天,羅被汪滔捉住商議物流問題,得出結論:風險管理、選擇發貨倉庫、尋覓快遞公司三者並行,並著手深化物流團隊。經過 3 至 4 個月優化,物流效率提高近一半,送貨時間由 10 日縮至 3 至 5 日。
汲出貨危機教訓 保持量產彈性
DJI 2016 年 9 月發布 Mavic Pro 後,48 小時內賣光預計兩個月的貨量,供應鏈卻沒有工人「趕貨」,DJI 遂派了二三百名自己工廠的員工到供應鏈幫忙。DJI 11 月初發表聲明說明情況,供貨危機終在 2017 年春節後解除。羅鎮華形容這次危機為「打怪升級」,及後花了很多時間梳理供應商,升級工廠﹐增加供應鏈至物流的訊息流通,務求保持採購、製造的彈性。
大疆 17 年銷售額將達 180 億元
無人機雖在消費市場普及起來,行業內卻吹起冷風。羅鎮華坦言「有一點點錯覺,不過我們還是要警惕」,也指出市場熾熱是資本在熱,只是現時資本回歸理性。他透露,DJI 的 2017 年銷售額將達到 180 億元,今年的限飛政策對國內銷量有些影響,但需求增長很快。
【延伸閱讀】無人機致富第一人 DJI 汪滔進身福布斯榜
資料來源:鳳凰網科技
圖片來源:DJI